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於教育領域上,在各級學校及教學研究機構的努力下也發展了相當多年。從『擴大內需』的方案到現今的『租賃案』,各級學校在硬體上有了全面發展資訊教育的基礎建設;全國各縣市的程式語言高手,也不斷地研發出不同的教學平台。還有許多軟體操作的教師進修研習,來滿足整個『資訊運用需求』的市場。
似乎這一切的安排,應該能夠讓『資訊教育』徹底地普及到各級學校的教育工作上。可是,筆者在教育現場的觀察,並不完全如此。感覺上,好像就差那麼『臨門一腳』。事實上,軟體及教育平台發展已經盡量做到方便好操作的程度了,甚至,透過各種計畫調訓各校種子資訊教師來學習各式平台的操作。可是,在實際運用的效果上,感覺似乎還是無法劍及履及。
個人實際上有兩點體會:
第一,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』的發展口號,可以修正為『資訊科技融入生活』。
第二,資訊技能的學習與運用,應該配合實際教學實務,從『運用』推進到『活用』。
畢竟,人類所有工具與技能的使用,都是為了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務。工具創造的過程,一開始絕對無法發展成相當專業化的工具,應該是有需要的人,透過長期使用,產生個人心得,而去發展符合他個人較為順手的程序及技能。而這些關鍵就在於,人類是為『活』而『用』。
因此,筆者在資訊技能的運用上,大都是建立在一些普遍工具的活用上,和現有的一些教育平台的綜合運用。茲舉出三個活用的例子,供大家參考。
E呼百諾
使用平台:MSN、Powerpoint、Scweb班級學生管理系統
運用時機:問答教學、分組討論、建立答題互動秩序、想法發散與收斂歸納
使用程序:
- 建立各組學生帳號。
- 建立啟動號令與程序。
- 教師在MSN中鍵入問題,學生根據問題,進行小組討論,然後鍵入相關回答後回覆。
- 結束時,教師鍵入停止。並將學生剛剛所回答的內容,複製下來。轉貼到Powerpoint,將字體放大後,對回答內容,與學生一起進行歸納與整理。
- 按照學生回答內容的正確程度,包含數量、創意、速度等可參考向度,給予加金幣獎勵【使用二城國小張至文老師所發展的Scweb班級學生管理系統】。
E觸即發
使用平台: Powerpoint、影像處理軟體
運用時機:實施評量使用
- 跳脫紙筆測驗的限制,使評量能以多元的媒體素材做為題目。
- 將題目以Powerpoint來顯示,透過自訂動畫等軟體使用技能。將題目設計為定時自動播放的模式,使出題者能在考場間巡視、監考。
- 應考程序以及考試過程的掌控,可透過事先的簡報製作,將其建立起來,使評量過程能井然有序。
E瓶E缽
使用平台:Powerpoint、單槍投影局部放大功能
運用時機:實驗程序講解使用
使用說明:
- 透過簡報工具裡的簡單幾何圖形,建立實驗室中的實驗器材圖示。
- 透過簡報工具中的群組、移動、旋轉的功能,向學生講解實驗程序。
- 最後可以操作簡報工具中的復原與取消復原的功能,來產生動畫的效果。並且可反覆,讓孩子熟悉操作程序。
結語:
資訊科技的活用未必可以『E步登天』,但是卻常可帶來『E鳴驚人』的效果。只可惜,發展過程中,有些跳躍和急功好利,並沒有做好『E步E步來』的資訊基礎教育。往往導致參與資訊技能研習的老師,疏於運用於實務中,造成『E曝十寒』。不過,『E樣米養百樣人』,相信在我們這『E群人』不同專業的有心努力下,教學第一線的老師會慢慢上手,充分運用,用到最後還會『EE不捨』呢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