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

行動

教育當局用很多的經費,為老師辦了許多研習。只是研習終究還是研習,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去讓身上的感覺器官感受一下而已。一場研習下來,有多少人聽到心坎裡?就算聽到心坎裡,又有多少人能夠學習到關鍵能力,去付諸於行動,運用到教學現場裡?

很多老師在教學現場裡,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。明明都有告訴孩子,要怎樣!不能怎樣!為什麼孩子就是學不會?於是只能在事後氣呼呼地,在那邊說:『老師有沒有講!有沒有講!老師講的你有沒有在聽?……』看看學生,想想自己吧?

個人的體會,關鍵就在於『知』與『行』的差距,『行』與『動』的連結。不論是課程或者是研習,對參與者來說,都是去感受施教者對所講內容的詮釋。一流的的施教者,能運用適切的詮釋方式,將訊息傳達給受教對象。如果受教對象能完全吸收,那麼Input過程就算成功,於是『知』的程序算是完成。可是要『行』?關鍵就在受教者到底『行不行?』。『行』在這裡,我把它解釋為『能力』。

如果在『知』之後,該執行運用的能力,未曾具備或有所不足。那麼學習者就不知道該如何開始?或需要自己花時間摸索。就這樣,我們就會看見Output的衰減或停滯。當然,就無法成功的引『動』。

成長過程中,因為家境的關係,做過很多粗工鄙事,所以使自己累積了許多社會經驗。做過工地粗工、油漆工、工地監工、塑膠沖模工廠小工、速食店服務員及管理幹部、披薩外送員、傳銷業行政企畫、保險經紀人、公益團體義工;又因為轉服志願役的關係,完整地歷練排、連級幹部,最後歷練軍紀輔訓隊隊長退伍。這些過程,因為個人工作態度比較認真,使自己將工作做到相當的水準。所以,豐富的工作經驗是我重要的能力資源。

也因為成長過程中花了很多時間,修習社會學分。所以很多高階知識和技能,無法學習得到。因此,每每發現有興趣的研習活動,就會積極把握,就算是要自費,也必須去滿足對學習的渴望。就這樣,又讓自己更『行』了!

而這些加總的功力,便產生了即知即行的『行動力』!

『行動』是向目標前進的一種趨力!雖然,我不學無術,沒有傲人的學歷。但是還是無法說服自己為學歷而學習,我只為我想學、我願學、我能學的而努力!而所累積的能量,使我能釋放轉化成推動教育工作的動能!

沒有留言: